摘要:在完善项目开发的基础上,如何降低造价.是各方努力和追求的方向。文章阐述了在设计阶段影响民用建筑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降低造价的策略。
关键词:民用建筑;工程造价;工程设计
目前,随着建筑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逐步确立,奠定了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一般而言,民用建筑从筹建至竣工验收,须经过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等多个阶段和环节,而工程造价是各个阶段和环节所花费的总和,在各个阶段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合理降低工程造价,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各方努力和追求的方向。根据资料分析,工程设计费用虽然只占工程全部费用的不到1% ,但在决策正确的条件下,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可达75%以上,可见,工程设计是影响和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设计阶段的管理,优化工程设计,使其反映工程的实际造价,并体现工程设计的技术、经济、功能块的最优化,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下面,笔者在分析影响民用建筑设计工程造价因素的基础上,就设计阶段如何降低造价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设计阶段影响民用建筑工程造价的因素一)小区的规划设计对造价的影响在进行小区规划时,要根据小区基本功能和要求确定各构成部分的合理层次与关系,据此安排包括土地开发在内的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地以及水、电、热、燃气的供应等的投资比例,小区用地面积指标是考察建设用地利用率和经济性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小区内道路管线长度和公用设备的多少,而这些费用约占小区建设投资的v5,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区建设的总造价。同时,小区的居住建筑面积密度、居住建筑密度、居住面积密度和居住人口密度也直接影响小区的总造价,在保证小区居住功能的前提下,密度越高,越有利于降低总造价。
二)住宅建筑的平面布置对造价的影响同样的建筑面积,若建筑平面形状不同,住宅的建筑厨长系数也不相同。一般而言,正方形和矩形的住宅对施工和降低造价最有利。而当房屋长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设置带有二层隔墙的变温伸缩缝;当长度超过90m时,就须有贯通式过道,势必增加房屋造价。
三)户型和住户面积对造价的影响住宅结构面积与建筑面积之比为结构面积系数,此系数越小,设计方案越经济。因为结构面积减少,有效面积就相应增加,因而它是评比新型结构经济的重要指标,该指标除与房屋结构有关外,还与房屋外形及其长度和宽度有关,且与房间平均面积的大小和户型组成有关。房屋平均面积越大,内墙、隔墙的建筑面积所占比重就越低。
四)住宅层高对造价的影响住宅层高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因为层高增加,墙体面积增大。
柱体积增加,并带来基础、管线、采暖等因素增加,使成本加大。
五)住宅的层数对造价的影响民用建筑按层数划可分为低层(I~3层)、多层(4~6层)、中高层(7 9层)、高层(1O~13层),其中,多层住宅能有效降低工程造价、节约用地。一般而言,房间内部和外部的设施、供水管道、排水管道、煤气管道、电力照明等费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住宅层数的增加而降低。但住宅若超过6层,就要设置价格较高的电梯,需要较多的交通面积和补充设备。特别是高层住宅,要经受较大的风力荷载,需要提高结构强度,改变结构形式,这会增加工程造价。
六J住宅建筑结构形式对造价的影响我国住宅建筑结构形式很多,主要有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装配式大板、大模板结构、排架结构等,不同的建筑结构形式各有优劣,都对工程造价有很大影响。
二、设计阶段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一)选用经济合理的建筑材料,降低材料成本在一般建筑工程中,造价包括材料、设备费用,施工安装劳动力费用及施工管理费用等,其中材料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比重可达70%左右。且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靠材料成本的节约来弥补。因此,材料成本的节约,是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
充分利用材料特性。一个建设项目往往有上百种材料,不同材料都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都有不同的力学(如受、拉、压、剪、弯等)和物理(如防水、防火、隔热、隔声、耐酸、耐碱等)方面的性能,因此,在设计中必须充分了解材料的性能,依据材料的性能和特点进行选择,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节约材料。
就地取材。就地取材能减少运输费用和劳动力,有效降低造价。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前应认真调查当地材料的供应情况。以便择优选用。
节约“三材” (钢材、水泥、木材)和砖。随着建筑规模的愈来愈大,建筑材料的需求量也大幅增长,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生产水平,有些材料如钢材、水泥、木材等还不能充分满足建设的需要,节约“三材”意义重大。节约要点如下:一是充分利用小料和废材,例如用小料拼装板梢梁,拱形木、屋架,用刨花、木屑等废料压制木屑板、刨花板等;二是在满足结构设计的前提下,选择造价低的材料,以砖混结构为例,由于其保温性能不好,须通过增加墙体厚度以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而采用空心砖或具有更好隔热性能的建筑材料,对减少墙体厚度、降低工程造价效果显著。
采用轻质高强的新材料。一方面,新材料较轻,能减少运输、吊装、施工所需要费用和劳动量,另一方面其强度较大,建筑构件就可以做得很小,所占的结构面积少;房屋重量就轻。
二)择优选择地基处理方案地基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资金有的高达总投 资的1/3以上。要达到优化地基造价的目的,设计人员应对地基处理技术的优缺点有较全面的认识,并熟悉各种地基处理技术的造价。据调查,天然基础的造价为桩基造价的27% ~67%,因此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天然基础可避免浪费。但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都是如此。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缩,小高层、高层、甚至超高层住宅不断出现,对地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天然地基已无法满足工程需要,地基处理方案也越来越多,每种方案的造价都有较大差距,选择经济的方案能大大降低造价。
三)节约建筑面积及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建筑造价有直接联系,建筑以单位面积计算造价,建筑面积经济与否,主要反映在两方面:首先,严格控制面积标准,不超过所规定的面积要求;其次,合理分配建筑物各部分面积比例,以达到充分利用建筑面积和扩大使用面积的效果。设计中节约面积的方法有:选择最经济的空间尺寸、用加大建筑物的进深来缩短走道的长度、选用经济的楼梯形式来节约楼梯问的面积或利用地形来节省楼梯面积等。
节约建筑用地,合理提高建筑密度。用地增加势必会增加道路、管线各种设施费用,增加建筑造价,因为在一般建筑中,室外工程费用约占全部建筑造价的20%,且城市扩大还会引起一系列经营管理方面的复杂问题,因此节约用地极为必要。当然,节约用地并不是不顾合理的使用要求去追求片面的经济指标,而是既不浪费土地,又满足卫生、防火、日照、通风、安全疏散、布局合理以及体型美观等基本要求。
四)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应比较各种结构的布置方案、受力体系及经济性能,结合实际。采用适合本地区的经济合理的结构形式,建设出低造价、高质量、高标准的住宅。如,混合结构的造价仅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造价的60% 70%,其钢筋混凝土用量少,适用于7层以下的建筑物。但混合结构是由墙体承重,对墙体布置有一定要求,不如框架结构灵活,使用功能受到限制。7层以上12层以下的建筑宜采用框架结构,在其合适的位置上设置几道抗震剪力墙,可减小柱、粱的截面尺寸和配筋,从而达到节省材料的目的,且可以明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框架结构一般适用于12层以上20层以下的建筑物,为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可其适当的位置上设置刚性筒体,也可以起到节省材料的效果。
五)控制层高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层高,能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有资料显示,层高每下降10厘米,可降低工程造价1%左右,节约墙体材料10%左右。
六)合理选择建筑物构件尺寸建筑物构件尺寸的选择,包括合理地选择柱及梁截面尺寸,混凝土墙体及板的厚度等。在进行结构设计时,构件尺寸减小,造成配筋率过,钢筋用量增加,工程造价增加;构件尺寸增大,可以减少该构件本身的配筋,但增加了混凝土用量,增加了建筑物荷重。因此,需要结构设计者将混凝土构件的配筋率控制在一个经济合理的范围内,并经过计算比较,选定一个最优的方案,以满足建筑物净空、美观与结构构件经济性的高度统一,达到降低造价的目的。
七)各专业设计协调配合在实际中,经常发生凿洞拆墙现象,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
因此,各专业应相互配合,及时协调各有关问题,把隐患消灭在设计中。